前言上阳网
正统元年(公元1436年)六月,广东韶州府的知府衙门再次迁回了位于韶州府学宫西侧的旧址。追溯至宣德年间,原先的韶州府治曾被改为淮王府,住在其中的是仁宗皇帝的第七子——淮王朱瞻墺。然而,在新知府大老爷入住之前,衙门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。例如,将面阔七间的正堂缩减为五间,这符合亲王府承运殿的规格和设计。
丁酉年,淮王府被迁回韶州府治。这一改迁,实际上是将淮王府的原址恢复为韶州府的正式府治。根据《明英宗实录卷十八》中的记载,“初建淮王府,即韶州府治为之。至是改迁淮王府于饶州,故命韶州府复旧治”。
淮王朱瞻墺的迁至广东有些让人疑惑。毕竟,这位淮王殿下的短暂广东岁月只有七年之久。而淮王朱瞻墺及其家族,在明英宗正统年间,又经历了哪些波折与故事呢?今天,我们不妨深入探讨一下。
朱瞻墺的迁国始末
展开剩余84%宣德十年(公元1435年)正月初三日,宣宗朱瞻基驾崩,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继位,成为了明英宗。面对年幼的新帝,朝廷不得不拉拢那些已经分封在外的叔王们,以稳定局势。
淮王朱瞻墺看准时机,向大侄子提出请求,称自己在岭南受湿热瘴疠困扰,生活极为艰难,恳请朝廷为其更换一个封国。小皇帝朱祁镇答应了这一请求,表示自己已经为七叔在江西饶州府选定了新的封地,王府正在建设,预计冬天就能搬迁。
书信中,英宗对淮王朱瞻墺写道:“比闻叔居韶州常有瘴疠,深切予怀。今择江西饶州府,地气和平,可建王国。已敕有司经营,且具护送人船以俟。叔可于今冬择日往居之,庶副予亲亲之意。”—《明英宗实录卷八》
这里需要提及的是,英宗在给宗室的书信中,常常自称“予”,而不是“朕”。使用“朕”一般是在正式的敕书中,而“予”则显得更为亲切。
于是,淮王朱瞻墺在冬季启程,经过大庾岭,最终抵达了新的封国——江西饶州府(今江西鄱阳县)。迁国的过程复杂且繁琐,英宗特地为淮王安排了诸多事项,确保了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。
安置与设施
首先,淮王府在饶州府的建设,原先改建自府治。根据现代考古学的研究,淮王府遗址位于饶州府文庙的东侧。虽然某些百科资料称王府的面积仅有八千平方米,但从王府遗址的实际规模来看,这个数字显然是低估了。以六哥荆王朱瞻堈在蕲州的王府为例,其面积高达十三万平方米,这无疑为比较提供了参考。
此外,英宗为淮王府的设施也作了诸多安排。为了保证王府的运作,三皇庙的锦衣巷部分空地被用作王府的仪卫司用地,另外,还安排了用于安置本府官军旗校的区域。
更进一步,英宗还特别安排了余干县强山地的四百二十亩土地,供王府用来采薪,作为日常供应。余干县位于鄱阳湖的东南岸,靠近九江府都昌县。强山又名长山,正是这里的水源地,提供了丰富的资源。
然而,随着淮王府的迁入,当地居民和王府官员、军校之间产生了不少冲突。王府教授郑良等人“与民争住房屋”,甚至动用暴力手段将百姓赶出。更有一些外来人,如张斌等人,擅自带领外县逃民迁入并从事农业生产。为此,英宗对这些不法行为做出了严厉警告,要求王府官员改过自新,并严惩违法者。
英宗在上奏中写道:“朕念王为国家至亲,姑容尔等之罪。尔等自今宜上体朝廷亲亲之心上阳网,改过迁善,无累王之令德。凡府中内外官员及军校之等所行违法,并须启王究治。如其恃顽不悛,具实奏闻。”—《明英宗实录卷十七》
赴京朝觐与家族见面
安顿一切后,淮王于正统二年(公元1437年)和正统六年(公元1441年)曾两次请求前往京城朝觐,但因路途遥远而未能成行。然而,正统七年(公元1442年)四月,淮王再次上奏,要求更新皇室赐予的服饰和鞋子,因为多年来的使用让这些衣物渐渐变得不合身且损坏。英宗于五月回应,表示已备好材料,淮王可以自行制作。
但就在十月,淮王心心念念的赴京朝觐终于得以实现。这一切源于太皇太后的病危。临终时,她特别希望见到亲王,于是英宗应命派遣中官以敕符召集所有在外的王子赴京。
虽然太皇太后很快去世,但她的遗诰依然要求亲王们按照约定赴京。由于嫡长子襄王朱瞻墡的回国问题,淮王的行程被稍微延迟,直到正统八年(公元1443年)二月,淮王才得以抵达北京。随后,英宗派遣文武百官在次日于奉天门东廊迎接淮王。
奉天门是北京故宫的重要建筑之一,皇帝接见大臣、进行政务的场所。作为亲王,淮王并未进入宫殿,而是在奉天门旁的廊下接受了百官的朝拜。
在这次朝觐之行中,淮王办理了四件重要事务:
1. 解决了儿子们的名分问题。三月初九,淮王嫡长子朱祁铨被册封为淮世子,庶长子朱祁镔被封为鄱阳王,第三子朱祁钺被封为永丰王。
2. 获得了近城长港的捕鱼权。他还豁免了食用鱼类的税收,方便王府依水而生。
3. 与生母李贤妃见面。李贤妃是位深得仁宗宠爱、心机深沉的女性,在历史上有着非凡的影响力。
4. 与六哥荆王朱瞻堈相聚。兄弟二人已经十三年未见,此次相见无疑令两位亲王倍感珍惜。
淮王的去世与后事
正统十年(公元1445年)十月,淮王朱瞻墺再次请求朝觐,但这一请求被英宗以“额外恩赐”拒绝。最终,淮王于正统十一年(公元1446年)去世,享年三十七岁。英宗为其辍朝三日,追封为靖王,并命人修建坟墓,免去了二十五石的土地税。
随后,淮王的嫡长子朱祁铨继承了淮王的封号,成为新的淮王。朱祁铨虽年轻,但早早便显示出深得皇帝宠爱的一面,努力取悦朝廷上阳网,不仅主动请求购买丝绵、酒类等物资,还通过求取《五伦书》来表现自己对古籍的热爱。英宗也很满意,特地赠送了一套《五伦书》,并称呼朱祁铨为“贤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