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2年4月7日,清晨的天色依旧昏暗,太阳尚未升起。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的县长施光前,带领着三名政府人员,悄悄地来到了姚桥镇漕红村的堡垒户——王雪梅家中隐蔽。当时贵丰配资,施光前他们的心情稍微放松,因为进村时大家都小心谨慎,确保没有引起任何注意,大家都觉得不会被附近的敌人察觉。
然而,正当他们松一口气的时候,没想到村东头的老李头——那个每天早晨都早早起床去捡粪的村民,恰巧目睹了施光前他们进村的过程。更糟糕的是,这个李头是个话多的“嘴巴”,当天早上他在和村民们闲聊时,顺嘴提起了看到了一些“外来人员”进入了村里。
消息迅速传开,村中的汉奸听到后,急忙跑到镇上的敌人据点,将这一情报报告给了伪军。伪军们得知后,立刻召集了熟悉当地地形的伪镇长——姚玉庭,让他带着一队伪军直扑漕红村,展开抓捕行动。
一路上,姚玉庭的心中不禁产生了疑虑。自己作为伪镇长,能不能顺利应付即将到来的搜查呢?他心里默默盘算着,不打算帮助敌人抓人,但自己如何才能安全脱身呢?
姚玉庭在镇上几乎是人人皆知的“靠山”——他凭借着县里汉奸亲戚的关系,顺利地坐上了镇长的位置。然而,鲜有人知的是,这位表面上对伪军毕恭毕敬的伪镇长,实际上有着另一番心思——他一直暗中为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政府传递情报,筹集军需,做着许多一旦暴露就会被杀头的危险事情。
展开剩余79%姚玉庭对漕红村再熟悉不过了,村里哪家有可能藏匿抗日分子,他心里一清二楚。走到村口前,他不禁朝着几户堡垒户的方向看去,心中默默祈祷着一切顺利,千万不要出事。
大约下午两点钟,伪军们赶到了漕红村,开始逐户进行搜查。村里顿时乱作一团贵丰配资,惊慌失措的村民们一边哭喊、一边争吵,几乎整村的气氛都被打破了。这一阵骚动也迅速传到了王雪梅家,她立即警觉起来,感到形势非常危急。
“敌人正在进村搜查,估计我们现在跑也跑不掉了,快跟我来。”王雪梅一边观察着外面,一边低声对施光前等人说。她看到外面有伪军正带着一个头戴小帽的负责人,正在向着自己家走来。王雪梅心急如焚,迅速跑进屋里,但由于家里空间狭小,根本没有合适的藏身处。
王雪梅当即决定带领施光前他们去一个临时藏身的地方。院子里虽然没有地道或其他可以藏人的地方,但此时顾不得那么多了。她迅速带着大家向院子北墙根的猪圈处移动。猪圈旁有一堆草堆,虽然不算太隐蔽,但可以暂时藏人。王雪梅拿起草叉,快速地将草堆拨开,大家迅速进入草堆中隐藏了起来。
她不敢耽搁,匆忙地用干草把藏身处的口封好,然后急匆匆地回到院门口。然而,王雪梅心中充满了忧虑,因为这个地方并不算十分安全。毕竟,藏在草堆里的四个人,数量不少,而且由于藏匿太匆忙,地上的干草没有理顺,如果敌人仔细搜查,难免会发现异常。
正当王雪梅一筹莫展时,她看到伪镇长姚玉庭带着几名伪军朝着她这边走来。看到姚玉庭的身影,王雪梅紧张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些。她知道,姚玉庭绝对是自己的“朋友”。
“有没有找到?”姚玉庭走到王雪梅家门口,看着她靠着门站着,目光扫过四周的伪军正在忙着搜查,便悄悄地走到王雪梅身边,低声问道。
王雪梅迅速察觉到他话中的意思,深吸了一口气,低声回答:“有。”
此时,正在搜查的伪军士兵们刚刚从王雪梅隔壁家里走出,准备进入王雪梅家搜查。姚玉庭见状,笑着迎上去,故作轻松地向伪军介绍:“这是我表妹家,刚从上海回来,弟兄们既然来了,就当是到自家一样,雪梅,快去倒杯茶给大家喝。”
王雪梅急忙应声,转身走进屋准备倒茶。然而,伪军的队长看到她进屋,忙摆手道:“不喝茶了,抓人的事要紧,我们还是赶紧去别家搜查。”
伪军们不疑有他,觉得姚玉庭是镇长的亲戚,应该不会藏匿抗日分子,因此绕过了王雪梅家,继续向其他地方搜查。姚玉庭临走时,故意当着众人的面说道:“妹呀,我们这次找新四军,找不到就得反复找,挖地三尺,找不到他们再来。”
这一番话,王雪梅完全听懂了其中的含义。她急忙回到院内,迅速扒开草堆,低声对施光前等人说道:“施县长,得赶紧转移了,这里太危险了。”
当天,趁着伪军们在村西头搜查的时候,王雪梅带着施光前等人悄悄逃到了村外江边的芦柴滩藏了起来。而不久后,伪军们按照姚玉庭的话,再次返回王雪梅家进行“反复搜查”,但依然什么也没找到。
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,无数像王雪梅这样的人,在暗夜中为国家和人民默默奉献,面对敌人,他们以身作则,背后有着无数不为人知的故事。这些英雄虽然未能被历史铭记,但他们的行动却永远铭刻在那个充满抗争的年代。
感谢阅读。本文来自《革命珍闻录》,我是青史如烟,带大家一起走进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,敬请关注,翻阅更多精彩内容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