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是因为毛主席的卓越领导,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中迎来新中国的诞生。毛主席提出的每一条建议秒配网,都经过深思熟虑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重视与谨记。
1949年8月,西路军在马家军手下遭遇了惨痛的损失,党内决定必须彻底铲除这个威胁。为了这一目标,毛主席与彭德怀深度研究了作战方案。毛主席在与彭德怀的讨论中,言辞谨慎,提醒不能小觑马家军的实力。而在西路军出征之前,杨得志在接到任务时,毛主席特别嘱咐他,要警惕马家军的强大,不可掉以轻心。尽管如此,杨得志最终还是未能避开毛主席所说的“亏”。
那么,马家军到底有何来头?为何如此难以对付?它的强大究竟在哪儿?我们不得不从历史的角度探讨,马家军的崛起与其顽强的战斗力。
展开剩余85%民国时期,军阀割据,各地混战。尤其在宁夏和青海一带,马家军——由回族的马步芳、马鸿逵、马鸿宾等人组成,稳占一方之地。马家军能够稳居一地,其实得益于其家族背景和父辈遗留下来的庞大势力。随着北伐战争的结束,马家军投向了蒋介石的阵营,成为了国民政府的重要一环。
马家军内部有着明显的分派,青海一带的马步青与马步芳被称为“青马”,而宁夏的马鸿逵和马鸿宾则是“宁马”。1933年,孙殿英率领军队进攻宁夏,面对马家军的强烈反抗,战斗异常惨烈,最终以孙殿英的失败告终,震惊了蒋介石。蒋介石对马家军的强大实力有了深刻的认识。
抗日战争爆发后,马家军选择加入抗日行列。1937年8月,马步青和马步芳开始组织民团,迅速聚集了8000多人的力量。随后的几年,马家军凭借其训练有素的部队,屡次在黄泛区和淮阳等地与日军展开激烈对抗,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胜利。然而,尽管他们的战斗力不容小觑秒配网,依旧无法逃避被消灭的命运。
蒋介石始终对共产党心存敌意,尽管双方为了共同抗日而不得不合作,但他对共产党的压制始终没有放松。红军长征失败后,马家军与西路军的对决成为了历史的一大亮点。1936年,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,马步芳则开始积极参与这一行动,企图在一个月内彻底消灭红军。然而,西路军的强硬抵抗,虽然没有完全消灭敌人,但也给了马家军一次重大的打击。
西路军与马家军的战斗可谓是一场生死决斗,西路军虽然处境艰难,物资匮乏,疲劳作战,甚至濒临崩溃,但仍然在一场场恶战中给马家军造成了重大损失。最终,由于指挥上的失误,西路军未能完成歼灭马家军的目标,甚至付出了几乎全军覆灭的代价。被俘的西路军遭遇了马家军的残酷迫害,这一段历史成为了共产党不可抹去的痛。
然而,马家军的强大并没有阻挡共产党革命的步伐。杨得志,这位出色的指挥官,成为了这场历史变局中的关键人物。杨得志,1911年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铁匠家庭。1928年,他加入了共产党,并迅速以卓越的军事才能在红军中崭露头角。1934年,他作为红一团团长,带领队伍开始了艰难的长征。
长征途中,杨得志屡次面临艰险的挑战。1935年1月,红一团在乌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。江水湍急,船只被敌人几乎摧毁,无法渡过。面对突如其来的难题,杨得志凭借着冷静的头脑,临时决定利用竹竿和一些现成的材料,制造竹排进行渡江。尽管途中遭遇了无数困难和牺牲,杨得志最终带领队伍成功渡过了乌江,确保了红军的继续前进。
随后,杨得志面临了另一个艰难的任务——大渡河。此地地形险峻,水流湍急,而且国民党军已经得知了红军的动向,准备包围消灭他们。然而,杨得志依旧没有放弃,他组织了十七名勇士,用巧妙的策略和高度的协作,成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,顺利渡过大渡河,为红军的长征打开了新的局面。
在这些艰难的战斗中,杨得志不仅展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,还展现了非凡的决策力和勇气。他成为了红军在长征中的重要支柱,也为党保存了宝贵的革命力量。
抗日战争时期,杨得志多次采用游击战术,联手打击敌人的反动势力,并帮助巩固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在解放战争中,他的作战成绩更加突出,尤其是在与马家军的对决中,他的表现堪称卓越。
1949年,杨得志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更为重要。当年6月,他率领第十九兵团解放了太原后,便马不停蹄地向西进发,进入了西北战场。毛主席早已为此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,特别提醒杨得志要严防马家军的反击。杨得志带领队伍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,最终成功击败了马家军的主力,解放了宁夏,为最终的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。
尤其在兰州战役中,杨得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,经过一番激烈的攻城战,成功攻占了兰州,并击溃了马家军残部。尽管马步芳在此战前逃至重庆,但马家军的残余力量依然未能逃脱命运。马鸿逵最终在宁夏坚守,然而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,他最终也未能幸免,宁夏在1949年9月顺利解放,马家军的威胁最终被彻底摧毁。
马步芳和马鸿逵最终被蒋介石抛弃,沦为历史的废墟,未能见证他们曾经的辉煌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途乐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